穿越时光去古代过元宵:难忘这场“古早味”狂欢
2019-02-19 17:56:06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新湖南客户端 | 编辑:唐弥慧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5943

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廖慧文

连日来的湿冷,连绵不断的雨,或许已让你对“元宵节”有些失望。你读读,那些关于元宵节的诗——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”怎么看,都是场大晴天的约会啊。那今天下了班,就吃着汤圆/元宵,烤着火,让我们带你赴一场“古早味”的狂欢吧。

看,我们现在是在南朝时期的梁国。

咦?为什么要穿越到这个有些“名不见经传”的时代?

(明代《上元灯彩图》局部)

因为在这里,咱们能吃上最“古早”的元宵节食物啊!接过碗,你伸头一看。你的碗里并没有熟悉的白胖团子,却是一碗熬得稠稠的豆子粥。哎,一点儿也不“小清新”。

在这时候,元宵节的习俗是“登高”,“燃烧你的卡路里”。但显然,你还是对热闹的狂欢更感兴趣一点儿。

好吧好吧,那我们就去隋朝看看。这个时候,元宵的狂欢活动才刚刚兴起呢。到了晚上,大城市的元宵狂欢就开始了:满城男的女的,老的幼的,都出动了。街上有变戏法,耍杂技的,还有变装“女装大佬”的。商家们摆好商品,大声吆喝,“剁手党”们几乎都要失去理智了……用来照明的是火把,明晃晃的火光,虽然比不上我们的霓虹灯色彩丰富,但却有种古意的浪漫。

这和你在书里读到的矜持古人真不一样!其实,当时的一些人,对这场刚刚兴起的狂欢,也持反对的态度。朝臣柳彧就说“贵贱不分,男女混杂。”

但是,我们大概需要这样一个“放肆”的理由,一个让天性回归的节日。古今人性,其实相通。

更何况古人还有男女大防,还有严格的宵禁。“咚咚咚咚……”我们路过唐代长安城的黄昏,听见街鼓响起,鸟儿盘旋在巍峨的阙楼上,人们加紧了回家的步伐。街鼓落尽的时候,城门、坊门关闭,人们可就回不了家啦!到时候,空空荡荡的街上,就只有街使、武官在巡逻。普通人若是还在游荡,被抓住了,就是一顿好打!

你心有戚戚:“哎,那我这样的夜猫子,真是有点寂寞呀!”

所以啊,元宵节前后三天,是宵禁的“例外”。他们压抑了整年的奔放情绪,就要在这三晚都释放!

(南宋《观灯图》)

你一面感慨,一面还是有些耿耿于怀,没有吃到“正经”的元宵。我只好带你去宋代去找找看。在灯笼、火把初上的御街廊下,叫店家给你下一碗“乳糖圆子”,看到窝在碗里的白团子,你已经忍不住要尝尝了。比比,吃起来是不是和我们现代的汤圆差不多?不过,你身边的宋人们却好像没有这种“元宵执念”。是呀,“元宵节要吃元宵”的概念,大概要到明代才有的。

吃罢圆子,我们突然听见本已经熙熙攘攘的街市,在某处更爆发出一阵响亮的叫好声。我们便携手挤过去看看。你要注意抓紧我,人太多啦,冲散了我可没地找你去。

原来是一个叫张九哥的艺人正在表演吞剑。剑吞到一半,大伙儿正为他起哄加油呢。真有意思!我再带你去看了李外宁的傀儡戏、赵野人倒吃冷陶(就是凉面),听了党千演奏的箫管。一个个节目看下来,你兴致勃勃,拽着我说:“这不就是民俗版的元宵晚会嘛!”

一会儿,街市上有人在传,今年的元宵节有个新鲜节目。我们赶紧去看看。

(明代《宪宗元宵行乐图卷》局部)

可不赶巧?我们又“见证”了最早的元宵灯谜会!绢灯上,剪写着各类谜语、藏头,等着人猜呢。你别一筹莫展地望着我,我也猜不出来。这些诗词、俗语,没点儿文学修养还真是看不懂。怪不得大家对那位一直“通关”的郎君佩服不已。

逛得累了,我们买了些甜甜的果子,就坐在街边休息。一阵香风飘过,谁家贵妇坐着宝马香车也来赴狂欢了?灯火阑珊处,恋人们正在低声私语。

夜深了,街市上还是那么热闹。你有些叹服古人们的精力。你这个习惯性的熬夜党,竟然熬不过这些习惯日落而息的古人了?

抬头一看,月已西斜,澄净的光芒还在温柔地洒向你我,街上的火把又换了一茬。我们互望了一眼,燃尽这茬火把,年,就该过完了。

资料参考:

唐代长安城街鼓考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

《梦梁录》宋吴自牧

《东京梦华录》宋代孟元老

责编:唐弥慧

来源:新湖南客户端

  下载APP

东安融媒